盐城:点“绿”成“金”

品味生活 admin 2025-09-21 08:31 1 0

【编者按】

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并非悖论。盐城,以滩涂湿地为纸、绿色科技为笔,在绿意和诗意中,书写文明交融的中国方案。这里不仅是丹顶鹤的故乡、麋鹿的乐园,也是候鸟迁飞的“国际驿站”,更是人类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未来实验室。

这里,屹立蓝海的风电机组,输送着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零碳产业园创新实践绿电直连,打造出“新能源+新制造”的绿色低碳产业生态。候鸟的翅膀与风机的叶片共舞,鹿鸣声声与零碳工厂和鸣,奏响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交响乐章。这座将生态密码写入基因的城市,成为全球自然遗产与零碳产业交相辉映的典范。

以“美丽滨海: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为主题,9月24日至25日,2025全球滨海论坛将在江苏省盐城市召开——倾听鸟儿密语的同时,用科技的力量温柔拥抱地球。

扎根于珍贵的生态湿地中,盐城正讲述着风与光协奏的绿色能源传奇。

拥有江苏最长的海岸线、最大的沿海滩涂、最广的海域面积和最广阔的开发腹地,盐城风能太阳能资源富集。立足“风光”资源禀赋,国家能源、远景能源、天合、阿特斯等行业领军企业“安家落户”,实现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不断蓬勃发展。

2024年,盐城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1675万千瓦,年发绿电312亿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1%。随着盐城在光伏和风电领域的持续布局,这里的绿电资源还将不断增长。如果把这些绿电应用到产品的生产过程,就地消纳绿电的同时,也能够降低能源消费中的碳排放。

盐城正推动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绿色低碳能源体系不断健全,以绿电就近就地消纳和可溯源为目标,布局建设绿电专变、绿电专线,将风电光伏发电等绿色能源,通过国网变电站汇集专线输送至园区,为企业提供均衡、稳定的绿电;成立盐城市绿电绿证服务站和绿电绿证服务中心,国家电投盐城市综合智慧零碳电厂获批全市首家虚拟电厂。

此外,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坚持能源清洁化、产业绿色化、设施低碳化、管理智慧化、认证国际化,以高比例可溯源绿电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为基础,探索多种“绿电+”零碳园区模式。绿色创新产业集群也蓬勃发展。

从“五个一工程”,到“两海两绿”,到“面朝大海、赋能未来”,再到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近年来,盐城始终保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城市典范、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实践样板。

绿电+氢能

富集的绿电基础上,盐城科学有序推动绿电资源系统化、规模化、集中化开发,积极探索布局东部绿色氢氨醇基地。

践行绿色低碳发展,拥有得天独厚资源禀赋的盐城,正建设零碳园区。

2023年,《江苏沿海地区新型电力系统实施方案》发布,支持盐城大丰港经济开发区、射阳港经济开发区、滨海港工业园区等地试点新型电力系统。后盐城召开全市零碳产业园暨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推进会,明确射阳港、大丰港、滨海港等开展零碳园区建设试点。

在国家电网的支持下,盐城在试点园区内改造国网变电站,打造绿电专线,直接连入有绿电需求的企业。同时,在电网侧配备储能电站,削峰填谷,保障大电网的稳定,园区在某一固定时间内就能保证“纯净”绿电供应。盐城也在这一过程中,开创了零碳园区建设的“五化”路径,即零碳园区的五大功能,包含能源清洁化、产业绿色化、设施低碳化、智慧管理化和认证国际化。

绿电的吸引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奔赴盐城。在大丰港零碳产业园,岚泽绿色甲醇航煤项目、吉电绿氢一体化项目都是为“绿”而来。

岚泽在盐城的一期项目为制备30万吨绿色甲醇作为航海燃料。通过秸秆等生物质,加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发团队研制的高性能催化剂,进行合成。项目配套动力站来保证供电的稳定性。

“大丰有丰富的绿电资源,生产过程中,我们全程使用绿电和绿色蒸汽。”江苏岚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行政总监兼总经理助理张晓强介绍,岚泽以农业废弃物为原料,将本地丰富优质的生物质资源充分吸纳利用,进行创新合成,生产绿色甲醇,为航海提供可持续的、低碳的替代燃料,有助于减少航海业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岚泽自身建立了三级保供体系,航煤中试5月通过验收后,在新疆四川等省的航煤布局同步展开。

吉电绿氢项目获批全省首个氢储能示范项目,建成后年制绿氢约5万吨,可满足金光博汇、联鑫钢铁等企业用氢需求,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为“绿”而来的还有永久自行车等制造型企业。这家拥有85年历史的老牌自行车厂商,在盐城设厂,利用“绿电”资源,一期设计约4万台车的产能。

“核心诉求是,随着大家对环保越来越重视,也希望在低碳层面做一些探索,提前进行布局规划。”上海永久进出口有限公司的盐城区域负责人朱兴朝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盐城大丰交通便利,拥有港口,对有出口需求的企业来说,颇具诱惑。除了生产过程采用“绿电”,永久盐城工厂未来将选择环保材料,以及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品含碳量较低的供应商,践行绿色低碳发展。

绿电+冷能

在“五化”搭好的框架下,射阳、大丰、滨海同时发力,且又差异化发展。

大丰港零碳产业园立足“绿电+氢能”,着力招引绿电需求型产业项目,培育发展新能源及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绿氢及海洋生物等产业,落户吉电绿氢、岚泽绿色甲醇等“以绿制绿”项目。

射阳港零碳产业园立足“绿电+新型电力系统”,锚定创建长三角首个全绿电零碳示范园区目标定位,全力培植风电装备、海工装备、新型电力装备等产业集群,下线我国首套可回收热固性树脂风电叶片。

滨海港零碳产业园立足“绿电+冷能”,大力发展综合能源、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绿色算力等新兴产业,建成国内首座LNG冷能交换中心。

三家零碳产业园全部实现可溯源绿电接入,也为全国打造零碳园区,贡献了不同样本。

滨海港的LNG冷能综合利用项目,依托得天独厚的中海油LNG接收站资源,积极探索能源高效循环利用新路径。目前,已建成的滨海港LNG冷能交换中心,占地 34.4亩,建设一套年处理200万吨LNG、制冷功率为23兆瓦的冷能供应装置,以及冷能综合管廊。该项目可为下游用户提供冷能,替代制冷所需的大量电能。

全国规模最大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中海油盐城“绿能港”项目  刘朔池/摄 

LNG冷能,是指液化天然气(LNG)在气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当LNG从液态转变为气态时,会释放出大量的冷能。这些能量之前往往直接排入海水,浪费的同时可能造成海水温度发生变化,不利于藻类生存。

如今,通过创新的技术路径,能实现对LNG接收站“废弃”的巨量冷能的高效、梯级、规模化利用,有效降低关联产业的能耗与碳排放。

冷能资源,叠加港口交通条件,为有出口需求的绿色低碳企业提供便利,也吸引了多个高附加值、低能耗的冷能利用产业项目落地滨海港。

依托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中海油盐城“绿能港”项目,通过二氧化碳、水等中间冷媒,将LNG中的冷能置换出来供给下游的企业项目,从而实现能量的高效转化利用。

目前园区已入驻冻干食品、冷链物流、冰雪乐园等项目。其中,以冻干食品项目96条生产线为例,每年可节约用电约1亿度,减少碳排放约7万吨,是冷能高效利用与食品工业绿色转型的有力结合。冷能综合利用经济效益可观,将有效带动下游产业发展,可帮助冻干食品、智算中心、制冰、冷链物流、冰雪乐园等项目降低能耗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全国首家冷能交换中心——滨海港LNG冷能交换中心  刘朔池/摄  

此外,滨海港零碳产业园发展“风光火气氢”多元能源,绿色发展势头强劲,完善园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风电、光伏发电等项目,配套用户侧储能、智能管理系统,构成“源网荷储”一体化微网系统,实现高比例绿电供给。园区内配备了一定规模的储能电站,以平衡绿电网络。

同时,探索对建筑、交通、港口、生活进行设施低碳化改造,与外部机构合作开发智慧能碳管理平台,对企业的碳排、能耗进行实时监测,通过数据诊断自动生成节能降碳方案,推动企业进行绿色转型,服务企业进行碳足迹核算,助力出口企业跨越国际绿色贸易壁垒。

滨海港零碳产业园  陈其龙/摄 

绿色平台的构建

盐城也在打造绿色低碳产业的生态。

“我们能够预测未来市场电量的供给,也能预测未来的负荷。比如开空调的用电,和天气密切相关。供需两端我们都能测算,对于电价的预测就能更精准。”象辑科技创始人聂鹏煊介绍,在盐城布局,意在精准锚定新能源虚拟电厂运营优化与数字农业风险管理两大核心应用场景。

象辑科技是国内商业气象服务的领军企业,总部位于北京,拥有全球海量的气象实况监测数据、领先的数值模式数据和丰富的卫星遥感数据。自2014年成立以来,象辑科技致力于打破气象信息与行业决策之间的壁垒,将复杂的气象数据转化为驱动各行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海上风电第一城”,得天独厚的产业资源吸引象辑科技落户至盐城盐南,目前正在进行团队搭建试运行,用精准数据为各行业服务和赋能,也为新能源领域以制造业为主的盐城,提供数据支撑及数据资源储备。

而位于盐都的绿色平台型企业——江苏易碳黄海,专注于工业制造业碳排放数据量化云计算,正建设并运营盐城市碳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我们国家做绿色低碳具有很好的优势,20年前做提效降能耗,现在做绿色低碳转型,促进技术创新。未来的技术研发都会朝这个方向,不会走老路了。”易碳黄海总经理胡鑫告诉记者,其控股母公司——易碳数科,已支撑建设多个国家级、行业级和链主企业供应链碳管理平台,积极参与构建我国碳核算标准体系和碳数据基础设施的数字基座。

易碳为钢铁有色化工矿场等场景做过大量的产品碳核算,如果要将盐城的光伏等重点产业优势及良好的资源禀赋转化为竞争壁垒,就需要通过数据可视化,形成本土碳足迹背景数据库。

以数据支撑投入微电网、储能、增加的绿电比例等决策,包括通过园区企业的能源排放和碳排放数据,来判断未来的招引企业数量、建设储能站数量等,使决策可依据、更科学。企业运营期的降碳,并非整个周期的降碳。因此还需要为企业做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跟踪分析,进行综合创新来助推产业升级。碳管理平台同时也可以为企业分析碳排放数据,提供综合性价比更高的节能建议。

此外,盐城还引入了中科广化检测技术服务(盐城)有限公司等平台型企业,对接人才资源。依托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的技术积淀,中科广化检测专注于新能源领域检测认证与研发服务。作为盐城新能源产业链的重要技术支撑平台,推动高端人才集聚与产学研融合,助力盐城的产业升级。

绿色+智能工厂

盐城的工业,也摆脱了传统的灰暗叙事,迸发绿色和智能的能量。

这座“绿色之城”正加快传统产业绿色转型。

聚焦机械、纺织、化工、建材、食品五大传统行业,盐城分别制定焕新升级方案和年度工作要点,出台专项政策措施。实施节能降碳行动计划,推广“监察+诊断+改造”模式,推动174家重点耗能企业“一企一策”实施节能降碳改造项目。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28家、全省第六,省级绿色工厂110家、全省第五。

悦达纺织是盐城的传统工业奔赴绿色智能的缩影。

2003年,悦达纺织公司开始筹建。在纺织行业激烈竞争下,通过差异化获取客户订单。“2017年往后,沿海地区用工紧张,加上设备多年运行以后变得老旧、效率低下,产能低导致成本高。”悦达纺织智能工厂负责人告诉记者,行业激烈竞争,质量困扰、成本压力下,悦达开启了智能化绿色化的升级之路。

悦达纺织的细纱生产线  受访者供图 

2018年进行了初期的1万锭“试水”,效率提升明显,后进行设备优选及UM的流程匹配,最大化产能效率。目前,工厂采用430多台数字化设备、41台AGV、32公里智能传输线、30多万只带芯筒管等,实现了万锭用工15人左右,同比降低70%,生产效率提升30%,综合能耗下降10%,加工成本下降23%。并且,自主打造了行业首个5G全链接工厂,实现从棉包到成包的全流程柔性智能运输,突破智能排包、并粗联等多个行业智能应用场景空白。

悦达纺织的精梳智能产线  受访者供图 

通过再生环保原材料和能效优良的设备选型,来降低能耗。经过几年的建设,悦达纺织的一级电机能耗电耗量较改造前下降近20%,30万锭减少一亿度电。此外,配备了光伏绿电,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600吨。

不仅纺织业朝着高效低能耗的方向进化,电池技术也正朝着高能量密度、低碳足迹的方向发展。固态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被视为下一代电池技术,且有望在减少电动汽车整体碳排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盐城的新能源动力电池见势早、起势快。SK、比亚迪、蜂巢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在盐城落子布局,构建了动力电池产业集群。

在产业集聚效应下,远航锦鲤落户盐城,推出循环再生系列电芯,为可再生能源的高效与广泛应用提供解决方案。

“相较前几年的电池制造,在水电气能方面,已经有了大幅的能耗下降。目前现场都是自动化设备,固废和气体排放也做了很好的回收。”远航锦鲤的技术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产品用于商用车、渣土车、矿车等,目前的生产过程主要是绿色制造,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市场占有率逐渐提高的话,后续还将为新能源的绿色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而位于滨海港零碳产业园内的中科融能科技公司,其固态电池产品有出口欧盟的需求,根据欧盟新出台的相关要求,需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追溯、绿电绿证合一。其628Ah固态电池规模化生产线,是国内首款大容量固态电池。

“滨海港片区有丰富的绿电资源,加上第三方专业机构帮助出具碳足迹报告,为企业应对欧盟的绿色贸易壁垒提供支撑。”中科融能总经理王宾告诉澎湃新闻记者,项目的建设为盐城的绿色低碳发展开拓了路径。

在盐城,生态密码正转化为文明对话与发展互促的通用语言。

生态的保护非但没有成为发展的枷锁,反而孵化了以绿色科技、低碳循环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从守护候鸟迁徙的“生态走廊”,到贯通长三角的“新能源走廊”;从“盐”值惊人的自然遗产地,到“能”动未来的产业创新高地,盐城用实践书写着,产业发展,可以与自然同频共振,可以于万物生生不息之间,迸发力量。

评论区